中低风险理财产品为何“破净”?

“我也没想着要多高的破净收益,怎么还跌了呢?中低” “说是不保本了,但是风险选择低风险的,怎么还真就赔了呢?理财” “银行理财也不保险了?是不是只能把钱存起来了?”

在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的第一年,部分中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“破净”,产品成为众多投资者的为何“心头痛”。根据普益标准统计的破净数据,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15日,中低共计3435只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单位净值小于1的风险情况,其中风险等级为R2/R3级的理财理财产品3282只,分别占今年以来披露过单位净值理财产品的产品8.52%、8.14%。为何

那么,破净部分投资者近期购买的中低中低风险理财产品为何会“破净”?这一局面何时能得以改善?在打破刚兑的市场环境下,投资者应如何树立正确的风险投资理念?《金融时报》记者与普益标准研究员罗倩、苟海川展开对话。

《金融时报》记者:什么因素造成了当前部分中低风险理财产品“破净”?投资者应该如何理性地看待这一局面?

罗倩:近期,理财市场部分中低风险产品“破净”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。首先是投资标的收益下降。近段时间以来,国际局势混乱,地缘政治风险上升,局部战争冲突爆发,导致全球债券市场和权益市场波动,债券、货币基金等收益下降,进而影响理财产品收益。

其次是估值方法的改变。在资管新规实施前,理财产品对债券资产的估值大多采用摊余成本法,即计算理财产品的净值时,将投资产品的到期收益率分摊到每一天来计算。而在资管新规实施之后,绝大部分理财产品采用市值法进行估值,不仅考虑了投资债券的票面利率,还考虑了债券由于市值波动带来的估值变动。这样一来,资产价格的波动,会直接反映在理财产品净值上,导致大部分中长期理财产品的收益在短时间内呈现下降趋势。

再次是理财市场发生的结构性变化。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,理财产品的转型发展刻不容缓。“非标转标”使银行理财减少了对非标资产的配置,而非标资产不受股债市场波动的影响,具有稳定投资收益率的功效。这样一来,非标资产占比相对较小,无法抵消掉股债收益率下降带来的影响,尤其是在债券和权益资产收益率大幅波动的背景下,非标资产作为稳定器的功能就在下降。

投资者应当认识到,在理财净值化运行的当下,理财产品的收益率,不能仅看产品净值阶段性的回撤。因为市场在不断变化,浮盈浮亏只是市场变化的体现,产品的真正收益取决于产品到期时的表现。

总体来看,对市场波动相对敏感的产品以长期限、封闭式为主,资产配置策略以“固收+”居多,虽然这些产品的净值在短期内可能受市场波动影响,但随着市场的逐渐回暖,投资者可对这些产品的长期收益保持信心。

《金融时报》记者:理财“破净”的状况何时能有所改善?在打破刚兑的背景下,投资者应该如何选择投资组合,合理地进行理财规划?

罗倩:日前,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国务院副总理、金融委主任刘鹤主持召开专题会议,就目前的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作出回应。会议强调,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,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,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。

随着会议的召开,近日债券市场收益由之前的下跌转为上涨。虽然投资股票的理财产品可能还存在一定压力,但总体来看,市场朝着较好的方向发展,资产市场有望开启新一轮反弹。

《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(2021年)》显示,随着理财产品期限的逐步拉长,产品的长期投资收益稳健性持续提升,短期性市场波动对产品收益影响有限。

面对新的理财市场环境,投资者要正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原则,要充分认识到净值化管理是对刚性兑付的纠偏。投资者必须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,正确认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基本投资原则,审慎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,选择风格相匹配的理财产品类型。

投资者要时刻牢记投资有风险,高收益对应高风险,低收益对应低风险的原则,理性看待市场波动,避免受情绪驱动、产生“羊群效应”,坚持价值投资、长期投资,优选并长期持有值得信赖的理财产品,以应对市场的短期波动风险。

《金融时报》记者:在理财产品“破净”的背景下,作为当前资管行业的重要参与者,银行理财的吸引力是否有所下降?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系理财产品时,要注意哪些方面?

苟海川: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,银行的保本理财成为历史,收益率出现波动。而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,可投金融资产愈发丰富多元,特别是近年来公募基金等蓬勃发展,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部分银行理财市场份额。

但是,由于银行天然拥有的账户体系、网点数量、客户资源等优势,同时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逐步走上历史舞台、投资者教育的不断扩大等因素,银行理财在资管行业的龙头地位并未动摇。

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,投资者要摒除之前“稳赚不赔”的惯性思维, 一方面要了解各类产品的风险等级和收益情况,并与自身的风险偏好相匹配;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对资金灵活性要求选择相应期限的产品。

(金融时报微信公众号)